
[作者]:Elie Wiesel
[出版社]:左岸出版社
[分享者]:小烏
作者簡介
Elie Wiesel,猶太人,於二次世界大戰時受納粹迫害而逃往法國,後於當地求學,並曾任記者。
藉由寫書與演說,推廣和平與關懷弱勢民族之理念,Wiesel於1986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;
曾獲選為《時代》雜誌選出的全球100位最有影響力人士之一。
作者現為波士頓大學教授。
書摘
本書描寫二次世界大戰集中營的故事,亦為作者的親身經歷。
當時作者還是個青少年,因為戰火而被迫離鄉遷徙,
而希特勒所實行對猶太人殘忍至極之"種族淨化",
讓Wiesel小小年紀即經歷族人在眼前被殘殺、下一秒生死難測,
對自生無能為力的絕望。
書名"夜"是對當時情形的具體比喻,在人與人之間不再有光的痕跡。
猶太人在德國人面前像動物般,被驅趕、被鞭打,瘦弱者被淘汰(處決)。
在冰天雪地的集中營,活著的人食物缺乏,死的人像垃圾一樣被燒毀,
最後甚至直接逼活人走進焚化爐。
"你太瘦弱了,是送進焚化爐裡的好料!"
"小男孩成為德軍同性戀者的玩物。"
這個地方的人,肉體與精神達到極限,
恐怖的不是死亡到來,而是死亡左右相伴。
許多經歷過歷史悲劇的人們,往往希望遺忘或遮掩這些回憶,
但是作者選擇"見證",以期悲劇不要再次成為現實。
本書問世時,受到廣大迴響,並成為美國高中歷史重要教材來源。
心得
看這本書不需花很多時間,但濃縮了作者遭受恐懼到絕望的童年,
也可以實際印證二戰時,"集中營"之恐怖程度。
本書不是小說,所以不會用到過於煽情或血腥的字眼,
作者很平鋪直敘的將這些所見所聞紀錄下來,
但越是習以為常的描述這些情景,
這些情景蘊含的殘忍便越覺諷刺。
"我們的獄長因為太人性而被開除"、"在我們腳底下躺著一堆被踩扁的人",
這些都是很直接的句子,不經任何辭藻潤飾,卻很能感同身受。
依稀記得,看過李家同在<讓高牆倒下吧>一書,提過一則故事,
大意是外星人與人類對話,
詢問人類"為什麼可以不帶憐憫的傷害同種的生物,與動物何異?"
這個問題讓在場的科學家和語言學家默然。
中國自早也流傳過一句話,"非我族類,其心必異",
這些外族人,一定不是什麼好東西。
或許以生物的觀點,
"民族差異"會本能地挑起動物做為區隔的防衛甚至攻擊(我養的不同種類的雞關在一起都會打架)。
希特勒在<我的奮鬥>書中即提到,猶太人令他厭惡,
是一群骯髒的人種,不帶理由地嫌惡。
經過了論述的包裝,與國族利益、日耳曼之發展等冠冕堂皇的論調結合後,
屠殺成為建設前之必要之惡,並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附諸實行。
集中營的人,除了失去希望,更責備他們信仰、熱愛的上帝;
這是一個極度負面的心態。
依我個人之瞭解,基督在西方人之重要地位,足以成為生存之精神動力,
即使遭遇磨難,依然相信這是神給的考驗,未曾懷疑其權威。
"讚揚祢的聖名啊!我們獲得祢的青睞,好成為你祭壇上的貢品!?"
人類若甘任道德墮落,將可以無止盡地摧毀現存的信仰與秩序,
這讓我想到哲學家尼采說過:上帝已死;
粗淺的解釋是說,上帝不是真的神,
而是人類普遍認為的"道德"之象徵,而本書則更體驗到"人性"的泯滅。
作者將本書名一開始定為<而世界依然緘默>,以及最後定案的<夜>,
都試圖把人性的黑暗具體化。
在知悉紅軍趕來解放戰俘時,集中營獄長在撤退前夕命令囚犯打掃環境,
試圖要讓趕來救援(但沒救到)的人有個錯覺:"讓他們知道這裡住的是人而非豬玀"。
這裡卻鋒利地道出主事者的矛盾。
所謂的"種族淨化"政策,不過是納粹自我麻醉的暴行,
他們深怕這些正當理由與信念,在世人眼中,如紙糊包裝般不堪一擊,
於是掩耳盜鈴似的想騙自己、也騙敵人。
這本書沒有一個開心快樂的結尾,當然過程也不需曲折,只是一段歷史記憶,
然而類似情節,時至今日仍一再上演。
衝突多半起因於文化與語言的差異,造成誤解、仇恨,
誤解與仇恨又可藉由宗教、國家利益,相互交織,這是國際社會,也是全人類仍無解的問題。
2011年全球依然有五大火藥庫,雖然集中營不復見,卻也足以造成附近人民之惶恐與不安。
我想問有那五大火藥庫阿?
回覆刪除目前最夯的是南北韓
回覆刪除第二個是中東,爭奪石油以及宗教的問題
第三是索馬利亞週邊,好像是海盜,已經很久了
第四是印巴的邊界問題,跟宗教有關,可是還多了個核武危機
最後是墨西哥,毒品戰爭